- A+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出品 | 搜狐健康
可能你也遇到过,
作者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原主任 王立祥
有分析指出,
编辑 | 李冬梅
据相关资料显示,
溺水是夏季意外伤害的关键原因,造成溺水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为环境、意外、个人和监管等原因。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有效预防溺水的发生,才是处理这一健康疑问的最佳策略。
福汇认为:
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医学参考报》第一届医学科学普及工作专家委员会、《医学参考报》心肺复苏学专刊及全科医学精准健康传播专刊组成的公民生命健康科普系列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从公众防控溺水出发,给出了防控溺水指南。
有分析指出,
防控居家溺水
对于缺乏自我防护能力的婴幼儿(特别是学步期儿童)和体弱易病的老年人,居家的浴缸、厕所、水 蓝莓市场官网 桶、鱼缸等都可能是潜在的发生溺水的地方。2024年国家伤害监测数据显示,婴幼儿5厘米深的水即可窒息,老年人浴缸跌倒后溺水占居家事故的68%。保护老年人和儿童是预防居家溺水的重点。
福汇消息:
首先应该禁止学步期儿童进人浴室和厕所(或可将马桶座圈上锁),防止小儿靠近装水的水桶、水盆、浴缸、鱼缸等存在哪怕只是浅水的地方。对用浴缸洗浴或游戏的小儿应该保证时刻有人监管,且在伸手可及的距离范围内。老年人长时间受热会导致血压下降、虚脱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应该避免长时间采纳盆浴、沐浴。对有泳池、水上园林、鱼池等设施的私家宅院或住宅小区,应该加建护栏设立、警示标识等稳妥措施,严禁儿童单独在相关区域玩耍、停留。行走不便或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应该减少独自进入上述危险区域的机会。
不可忽视的是,
防控淡水溺水
然而,
淡水溺水多出现在江、河、湖泊、水塘以及游泳池等地方。南方地区湿润多雨,江河密布,特别是水乡地区更是四处泽国,加之气候、环境和社会等棘手原因,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因此,生活在南方之地,不论男女老幼,首先必须学会游泳并掌握水中稳妥和生存的技巧,有条件者应该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展开全文
其次,应该学会识别各种涉水稳妥的警示标志并主动关注气象信息,纠正边走路边看手机等不良习惯,避免和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意外或自然灾害落水。学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每逢暑假时节,缺乏足够的监管,最易发生溺水事故。学校和家长要对其进行涉水稳妥和水中生存技巧的强化教育,关键是促使社会能够开放供给足够且稳妥的游泳区域供其活动。青壮年不可高 EX外汇平台 估个人游泳技能,应该避免在陌生或存在棘手条件(水草茂盛、水下涡流、乱流、深浅不明或其他明确警告标志等)的水域下水,禁止在浅水或危险水域跳水等危险行为。应该指定在有救生员(经过培训和认证的)的游泳池或温泉进行活动、游玩,在水池中应该远离排水口或排污管,尤其是头发较长的女性。不会游泳的个人应该采纳各种帮助漂浮的装置(救生圈、救生衣等),避免单独进人深水区域。禁止饮酒和服用药物后游泳或监控儿童游泳。对患有癫痫、自闭症的儿童以及长QT综合征(游泳易触发严重心律失常)等涉水高危疾病的个人,不建议进行游泳或涉水相关活动。
福汇消息:
防控海水溺水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
海水淹溺多出现在海滩游玩,从事海洋水上运动或活动以及海上工作时意外落水和海难事故等情况,抢救难度大,但可有效预防。因此,喜爱并指定海上活动首先应该学会游泳和掌握海上稳妥及生存知识、技能,参加学习心肺复苏课程。采纳救生装置,无论是海上旅游观光(乘坐小型轮渡)、工作还是从事海上运动(摩托艇、香蕉船、帆板、帆船等)都必须熟知在何时正确穿戴救生衣,学会采纳非充气式的漂浮救援装置(救生圈等)。
简要回顾一下,
在海滩游玩时,应注意海滩的各种警示标志和救生员的各种语言、声音(哨子、广播等)和旗语等的警示,及时发现海滩的异常状况,避开离岸流。只在有救生员(经过规范培训认证,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的海滩游泳、戏水。特别重视对儿童或不会游泳者的监管和看护,保持高度的专心,避免任何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例如打电话、进食、游乐等,监管者必须学会心肺复苏。对于不会游泳的儿童,要实施可触及监管,即手随时接受触及到儿童。避免接触各种类型的水母和颜色鲜艳的海洋生物。禁止饮酒和服用药物(游泳或监护小孩时)。重视自身的身体状况,有涉水高危疾病或个人状态不良时应该及时暂停海上活动。
概括一下,
防控应急溺水
更重要的是,
对于发生溺水的患者,现场急救至关关键。首先,应该及早发现和识别出现溺水的个体,并启动应急系统。当发现个体出现泳姿异常、拍水挣扎、头部在水中异常起伏或头面部朝下静息漂浮时,应该考虑溺水发生,需要立即通知附近救生员或拨打报警、急救电话,组织现场人员开展救援。
站在用户角度来说,
其次,评估现场稳妥,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帮助溺水者脱离水体。江、河、湖、海以及溪流等自然水体的水下情况十分棘手,盲目下水可能造成进一步的伤亡。因此,施救者应该在通知专业救援队伍之后,利用附近的船只(或可漂浮物体)和可及的救生装备(救生圈、竹竿、树枝、绳索等)进行救援。对于泳池、园林、鱼池、水库等人工水体,水下情况相对容易,可在充分利用救生装备无效的基础上,考虑(但仍不建议)直接下水游泳至溺水者处,稳妥接近溺水者(从其背侧,避免被其抓抱而产生意外)而实施救援。对被卷人离岸流的个体,应该指导其向与海岸平行的方向移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救援,禁止直接就地入水施救。
简要回顾一下,
帮助溺水者脱离水体后,正确实施急救。对清醒的溺水者,在脱离水体后需要监测病情,注意保温。对意识不清(没有反应)的溺水者迅速判断呼吸和循环征象(脉搏、肢体活动、发声等),若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应该立即给予人工呼吸(连续5次),并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按压、通气以及电除颤)直至患者恢复心跳(清醒、出现自主动作等)或专业人员到达接手。附近有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等急救设备时,应迅速取来实施急救。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可排出气道异物,利于呼吸与循环同步进行,抢救溺水患者时尤为适用。对仍有呼吸的患者,应该在密切监测病情的同时,尽快组织送往医院。
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于明确溺水的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应常规到医院进一步观察、诊疗,防止潜在或后续健康损害可能。总之,只要大家有足够的警惕性,积极参加游泳和急救培训,注重涉水稳妥和生存的教育,重点看护好儿童及高危人群,并且能够在现场开展及时、科学的急救,就能够有效预防溺水的发生并减少其伤害。
很多人不知道,
参考资料:
福汇用户评价:
1.刘中民,《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水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0月。
反过来看,
2.刘中民、王立祥,《相约健康百科丛书:灾难逃生急救》,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8月。
其实,
3.王立祥,《王立祥:化“万一”》,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概括一下,
4.张重阳,李立艳 ,王立祥 ,孟庆义,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年 8 月第 29 卷第 8 期 Chin J Emerg Med, August 2020,Vol. 29, No. 8。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5.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临床完成指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年 4 月第 31 卷第 4 期 Chin Crit Care Med,April 2019,Vol.31,No.4。
6.张利远、陈建荣,基层医疗机构实用急救技能,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事实上,
7.王立祥、刘中民,中国公众防溺水卫生健康指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9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