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通常情况下,
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跟孩子和家长一起排除亲子关系中遇到的困扰。很多来到心理门诊的家长,一谈到孩子玩手机的困扰,就眉头紧锁,好似遇到了洪水猛兽。每当此时,我就会用专业的认知心理疗法,纠正家长对于电子设备“灾难化”的认知,然后再同他们一道,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今天,小编就一起来谈谈如何在触屏时代帮助孩子。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触屏也是在触碰这个世界
在我看来,触屏也是在触碰这个世界。作为信息的不可忽视载体和人际沟通的桥梁之一,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触屏时代,孩子从出生进行,就面对这个充斥着电子设备的世界:电子手表、电子眼镜、电子黑板、学习机、蓝牙耳机、自动驾驶、机器人……想把孩子隔离在电子设备之外,是不现实的诉求。
电子设备是一种程序,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采取 富拓外汇平台 ,包括采取的时间、频率等。在孩子采取电子设备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心理诉求。
有分析指出,
第一,人际交往的情感需要。当下现实的人际交往,多是依托各种传媒软件进行的沟通。孩子在学校里课程紧张、时间紧凑,同学之间没有太多沟通交流的时间。即使有三五好友,也不得不在晚上通过社交软件聊天。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着最高的优先级。在游戏或者网络世界里建立的人际关系,小编姑且称之为“半虚拟的人际交往”。人们在网络中相识,有时也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有些朋友会从线上交流转为线下交流,一些青少年会在家长的陪伴下与网友跨城会面。
请记住,
第二,把网络世界当作偶尔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有些孩子在现实中遭受了挫折,比如校园霸凌、学习成绩不理想、交不到朋友,就会到网络世界里寻求安慰。有的孩子会创设一个甚至几个AI(人工智能)人物,时时陪伴自己,当自己的树洞,给自己给予充分的情绪价值。当然,这也有隐忧和稳妥风险,未来小编可能还要帮助孩子面对更棘手的情境,不可忽视的是小编始终站在孩子身后,坚定地守护他们的成长。
第三,寻求自我价值和成就感。赢了一场游戏、交了一个朋友、创设了一个新场景、编制出一个新程序……这些都能带给孩子成功的喜悦和价值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被听见、被看见、被欣赏。当这些困扰在现实社会情境中无法排除时,网络世界也许能够满足他们。
容易被误解的是,
变“管”孩子为“帮”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
与其说是“管”孩子,不如说是“帮”孩子。别小看这一个字的差异,与孩子顺利沟通的秘诀也许就在于此。
令人惊讶的是,
有的家长会疑惑地问我:“为什么同一件事情,小编说就不行,各位说孩子就能听呢?”其实不是我会什么魔法,而是我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心理程序”,先营造温暖、包容的氛围,以真诚、共情为基调,搭建心与心的桥梁,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耐心地探索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有哪些喜好、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哪些帮助。
每个孩子都非常聪明,心思细腻,洞察敏锐,当他发现各位是真正想帮他排除困扰的时候,他就会接过各位伸出的橄榄枝,倾诉他内心的迷茫、无助。这也就是家长所谓的“听话”了。
反过来看,
电子设备的过度采取,无非是一个现象或者结果。面对这个困扰,小编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福汇消息:
第一,给“过度采取电子设备”下一个办理性定义。比如,采取多长时间算是过度采取,而非“只要采取就是困扰”。通常来说,孩子每天采取电子设备10~30分钟,基本是在合理范围内。
可能你也遇到过,
第二,制定统一的规则。不能爸爸有一个标准,妈妈有一个标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有一个标准。或者一方溺爱,一方严苛。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自然也就无法遵守规则。建议所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位成员都有发言和投票表决的机会。孩子的意见也很不可忽视,大家能够一起制定出统一的电子设备家庭采取规则。
第三,每位家庭成员共同执行和遵守规则。有的孩子会在我面前直接怼父母,说:“各位们天天躺在床上刷手机,凭什么管我?”细细想来,孩子说的话也有道理。“双标”显然是不可行的。有的家长做得很好,他们跟孩子约定,晚上10时后就都把手机放到客厅指定的地方,然后各自回房间休息。
容易被误解的是,
第四,提倡家长适度引导,加强孩子自主管理。家长能够定义一些奖励机制作为外驱力,帮助激发孩子的正向行为;也能够鼓励孩子思考,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丰富个人生活,比如运动、交友、走向户外……让孩子感受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他们的内驱力慢慢增强后,就会成为更加稳固的基石,反过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手段。当这些健康的行为习惯被培养起来后,他们采取电子设备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身心健康水平也会明显提升。
第五,给各位家长一个温馨提示,不要通过断网、没收电子设备等极端手段管控孩子。现实中不乏此类事例,往往容易导致剧烈的家庭冲突甚至伤害行为。遭受情绪暴风雨的家庭,亲子关系甚至夫妻关系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那时,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修复了。
概括一下,
把孩子当作独立自主的个体,与他平等对话,去感受、去帮助,而不是去教育、去束缚,很多困扰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其中也包括令人头疼的电子设备采取困扰。
大家常常忽略的是,
来源:学生健康报
反过来看,
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厌学”心理门诊负责人 常蕾
策划:张灿灿
说到底,
编辑:李君 杨真宇
说到底,
校对:马杨
这你可能没想到,
审核:秦明睿叶龙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